老师讲解得既浅显易懂,又切中要害,令人耳目一新,遇此良师,何其幸哉!
现摘取部分讲课内容,以飨中医爱好者。
原文:
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、发热、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01
太阳病的常用治法——
汗、吐、下、温针
原文: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。
师:“若吐、若下”,“若”就是“或者”的意思。它后面会说大量地“下”,就是吃拉稀的药,或者直接把拉稀叫做“下”。
《伤寒论》上有三法:汗、吐、下三正道。三正道是套用佛经的说法。
邪气短暂地进入人的身体,我们可以通过出汗、呕吐、拉稀的办法排出去。
咱们吃不对付了,很多人都吐。包括猫狗吃不对付都吐,吐不出去就拉出去。如果招了寒,从汗出去,表有邪则汗。在胃以上则“吐”,在胃以下则“下”。
对于短暂的外感邪气,用汗、吐、下这三个办法,这是人体的本能。尤其是吐下,吃到坏东西了,肠胃本能地想给它吐出去、拉出去,拉完了、吐完了就好了。喝酒也是吐出来就好了。
“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”。已经发汗或吐出去或拉出去或温针。古代很喜欢温针。
温针就是在皮肤上扎一个针,然后针上边绑一个点着了的棉花头,热力就沿着针下到皮肤。温针也叫火针。也有放艾绒在这儿啪一点的。先扎针,再温针。
02
知犯何逆
原文: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
如果各种办法都用了,也出汗了,也吐了,也下了,也温针了,但是邪气仍不解。就是说发烧感冒高烧不退的时候,各种方法都用了还不好是怎么回事呢?
这些招都用了也没好,说明没用对,或者病邪重,或者身体有其它疾患。就像现在很多小孩,为什么简单的发烧,发汗也好不了啊?本来身体就有问题,经脉不通,卡在上中下焦了,不能很好地顺转,用通常的办法就不容易解决。
简单的感冒发烧,一天两天就好了。但如果是下焦卡住,中焦卡住,上焦卡住,导致气机周流出现了阻碍,大气转不动,就不能很好地抗邪了。
就是说一支部队,按理说应该很容易拿下碉堡,但拿不下,为什么?因为这支部队内部出现了混乱,相互间不能达成一致并很好地配合去拿下碉堡。
同样,病也是一样。表邪已经来袭了,里边卡住了,正气不能很好地发挥最大效率,抗邪外出,导致表邪迟迟不解。就算你过激地采用汗吐下那些方法,徒有形式,没有内容。
“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”,这个就视为坏病。什么叫坏病?这病有点难治。“桂枝不中与之也”,已经用了桂枝汤发表,不解,就要知道哪儿卡住了。
所以说下面是经典的一句话,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。很多人学伤寒喜欢把这句话作为口头禅挂在嘴上,但实际不一定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。
"观其脉证”意为:观其脉和症,摸他的脉和看他的症状。“知犯何逆”意思是:发现异常点,知道他哪儿卡住了,哪是薄弱环节,哪是堵住的环节。
“随证治之”,根据他的症状,摸清他的问题,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,叫随证治之。
03
不要一条道跑到黑
原文: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、发热、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“桂枝本为解肌”的意思是桂枝汤本来只能解肌,是解决不了这种复杂情况的。
“若其人脉浮紧、发热、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”。脉浮紧,处于一种紧张状态,他的整个大气周旋不开了,这时候再用普通的桂枝汤,桂枝汤只是通达十二经,卡住了,它是通不开的,没有那么大力量。
桂枝汤解肌。解肌就是通过通脉解除肌表的寒邪,也可以叫解表。桂枝汤是普通的广谱性解表剂。如果这些招都使了,还不好,你不能再用桂枝汤。这说明什么问题?不要一条道跑到黑。方子不好使,就得换方。
“若其人脉浮紧、发热、汗不出者”。发热,汗不出,邪气憋在里。浮则表邪仍在,紧则代表局势紧张,仍然是发汗但是不出汗的情况。
这个时候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不能再用桂枝汤。
紧,就是局势紧张。整个战场陷入非常紧张的一个状态。脉紧,哒哒哒哒,很紧,弹手很硬,叫做紧。
局势紧张,就像人在谈判桌上局势紧张的时候,面皮处在非常紧张的状态。